close
雖然並沒有積極的去研究樂生的問題與衝突,但就一些側面的資料的了解,我覺得從文化景觀的角度來看,樂生療養院的去留問題縣政府方面是完全站不住腳的,即便先拿掉最大的人權問題不談,光是文化景觀的留存就足以成為樂生被保留的原因。縣府前後不一的態度正反映出對文化價值的輕忽,從呂秀蓮的不當發言與周錫瑋的反覆態度來看,要官員們談文化,不管是哪個黨執政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樂生全區保存--邁向公義社會的劃時代指標
撰文人:劉可強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前理事長
陳育貞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宜蘭工作室 共同負責人)
徐詩雲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學生)
王啟芳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學生)
 
樂生療養院是台灣近年最受爭議的人權及文化資產保存事件。從文化資產保存的角度,眾多的議題與爭論都圍繞以下兩方面:一是在文化資產定義上的分歧,二則是文化資產價值與現代發展之間的權衡。這兩個議題其實是過去台灣許多文化資產保存爭議的核心。然在揮別「古物保存法」二十多年、新版文資法公布近一年的今天,這個標榜著文化、歷史保存維護進步作為的台灣社會,在樂生療養院的保存過程中,卻明顯退回到數十年前的舊思維。

1950年至1970年依據「古物保存法」指定的古蹟,是以年代和樣式作為價值判定的基礎,這個過於狹隘的「古蹟」定義目前已由「文化資產」予以重新詮釋。甫於2005年出爐的文化資產保存法,更將文化資產保存類型擴及於古物、建築、地景、聚落…等多樣形態。這個轉變,說明了文化資產的意義與價值乃超越時間與形式的樣板切片,並指出空間形式之社會生產過程與歷史性意義的重要性。然而,在捷運工程與樂生院保存的拉扯中,各界專業與公部門卻一味受制於樂生院的樸素外表,刻意漠視院區整體建築群落的人文景觀特性,忽略其空間生產與形式所表徵的現代公共衛生醫療史、日殖民發展史…等人文資產價值,甘願以片段保存為權宜,破壞樂生療養院這一關乎東亞近現代史、超越國家層級的重大歷史性資產。

作為近代日本在台灣推動公共衛生政策的歷史場所,樂生療養院是台灣唯一以國家力量介入,為了進行強制隔離而規劃、設置的「公立痲瘋病收容機構」。其文化資產價值與意義,不僅在於展現了痲瘋病全球性的歧視與隔離思維,亦是挾帶「現代化」修辭之種族主義、日本殖民政權擴張歷史的具體表徵。此外,由於樂生院民之堅忍與意志,終將此一負面空間意義逐漸轉化的過程,更賦予樂生療養院關乎生命價值詮釋之重大意義。
 

▓ 樂生療養院的隔離區位,凸顯痲瘋病的全球性歧視與隔離思維
 
位於新莊頂坡角的樂生療養院院址,最初由長老教會戴仁壽醫師勘定,其後由日本總督府接收其構想,並將整個計畫基地往山上退縮。一份名為「台灣總督府癩療養所樂生院案內」的宣傳小冊中有著如此的描述:「…位置在觀音山系高處南端,及塔寮坑高原將出台北平野傾斜山麓,遠離村落、綠樹密生之平台地…於此可遙望台北市街,板橋及樹林地亦可在指乎。院內廣闊、土地高燥,帶有南風迎面吹來,絕好的健康之地。」這樣處地偏遠又依附於山麓的隔離區位,正反映著歷史上對待痲瘋病患者的古老方式:將痲瘋病人隔絕、但又給予一個適合療養的僻靜之地,它彰顯了神的憤怒與善意,並使患者處於一個神聖距離之外的逆向提升之中。這其實是承繼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文化傳統,並展現出痲瘋病全球性的歧視與隔離思維。

 

▓ 樂生院的「強制隔離」配置,揭露著挾帶「現代化」修辭的種族主義、與日本殖民政權擴張的歷史

樂生療養院的「強制隔離」配置,由王字型建築群前的患者專用路徑、王字型建築群、以及後方由鐵絲網包圍的患者住宅群,一體構成。來自全省的病患,坐著掛有「痲瘋專車」車廂的火車前來,在荷槍守衛的監視下沿著患者專用路徑至患者通用門,再進入與世隔絕的有菌區。有菌區包括患者住宅群及王字型建築群之一部分,屬於患者的活動允許範圍;東北、西北、西南三面都以鐵絲網層層圍繞,東南面則以一座消毒池與行政辦公廳舍嚴密區隔。人員進出有菌區,都須進行更衣、消毒的管理措施。有菌區內院民飲用過的廢水皆需過濾處理、用過的物品則一律焚燬,院民的遺體也在院內即行火化。

樂生療養院是一個足以容納生老病死的完整建築群,俱備了各種現代化設施:完善的下水道與淨水系統、電力設備、熱水鍋驢室、男女浴場、廚房、監禁室、納骨塔,更有近十棟的患者住宅,都以台灣三合院為藍本而設計。患者的小孩,雖然也收容在院內,但卻與父母強制分離,居住在警衛看守、鐵柵圈圍的房舍裡。設置多項運動設施如:軟式棒球場、網球場、演舞場等等,紓解患者的體能和精力、避免過於閑散而滋生事端。

自古以來,對待痲瘋病患者的隔離與歧視,東、西方皆有之。但卻僅日本一國,將民族主義、優生學等概念,和痲瘋病的管理結合在一起。樂生療養院,與東亞、韓國等眾多日本殖民地上的痲瘋病院,共同見證了這一挾帶「現代化」修辭的種族主義、及其所伴隨的殖民政權擴張意圖之歷史。從這個角度,樂生療養院的文化資產價值與意義,實已遠遠超過台灣本地歷史脈絡,而與東亞近代史的發展網合一體。
 

▓ 轉化自「強制隔離」負面意義的「認同家園」,展現生命與意志的價值高度

樂生療養院內,充滿了自發營造和靈活經營的生活空間。自比為「蠟燭人」的院民,不甘服膺於命運的安排,以無窮的意志、殘缺的肢體,花費數倍於一般人的氣力與年復一年的時光,遲緩慢進地從事日常勞作,用心經營起他們唯一的居所。院內的一草一木、每個角落、座椅和涼亭,親手打造一切。每一個動作,就是一個肉體的損傷,伴隨著血肉淋漓的傷痛,有如燃燒自身手腳才換來的安身之處。為了紀念樂生院中一處患者自行建造的佛堂--棲蓮精舍,院誌有一段記載:「….土是一擔一擔的從山上被挑過來把地填平、墊高。大家都在幫忙,有的人手不好,就用沒了手的手臂提水上工地,物資也缺,提水的水桶是用鐵絲串起臉盆克難製成的;要搬磚的話,一些二手都沒有的病患,就用二臂夾著一塊磚,一塊塊的搬上來。」

樂生院的各個角落,細細銘刻這般--以殘缺身體面對生命挑戰的血淚掙扎和奮鬥意志,消融、轉化了「強制隔離」的負面意義,成為院民自我安頓和認同的家園。穿透最深沈的悲痛,院民的空間經驗,展現了生命與意志的最高度,並是樂生療養院文化資產價值與意義之最令人動容的一個面向。
 

樂生療養院,是台灣重大的文化資產。它不僅完全符合台灣文化資產保存法之文化景觀登錄基準,更切合多項UNESCO的文化景觀評判標準。它以基地環境、建築配置、生活角落的經營等層層構結的完整空間群落,展現「歷史」、「人權」、「生態」、「社會教育」四個面向的保存與創生蘊涵。但是,目前中央到地方,相關部門卻極盡相互卸責之能,並皆以捷運工程延宕與財務負擔為由、以「多數人利益」為名,致使樂生療養院的保存指定一再延宕。政策取向一味突顯經濟價值,因而放棄客觀評估全區保存的立場,自人文守護的陣線全面退卻。此一行徑,實與「為追求現代文明而進行種族淨化,將痲瘋病患強制隔離」的保守心態相去不遠!

然而,今日價值分化、衝突四起的台灣社會,事實上更需要一個足供社會大眾認識歷史、反思學習的場域。樂生療養院,不但是妥善安置樂生院民的空間載體,亦是國際性人權議題的全民實踐場域、邁向公義社會之台灣公共政策的劃時代指標、以及人權與社會發展的歷史註記與反思之象徵。這一不可算計、無可取代、難以重建的價值與意義,唯有回歸人文價值的「全區保存」方案得以銜接。這是樂生療養院保存的時代意義,也是樂生院民生存經驗與意義分享全民、尋求共榮的至高、文明的形式。
 
-

資料來源:OURs 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http://www.ours.org.tw/Lesheng/lesheng_discourse.htm
延伸閱讀:快樂‧青年--青年樂生聯盟行動網頁http://www.wretch.cc/blog/happylosheng
     重申「樂生療養院全區原地保存」可行方案.擴大連署
http://www.ours.org.tw/Lesheng_petition_sign.htm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oxglove1109 的頭像
    foxglove1109

    亂講日誌

    foxglove11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