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我對愛吃玫去糖廠「一個人的旅行,沿著鐵路走--嘉義‧大林」的回應文,講了一些自己對舊廠區規劃的想法,因為話太多,就貼回來了,參考參考囉。
----
烏樹林糖廠的故事我並不十分清楚,主要的認識是以前曾吉賢寫的這一篇,請參考看看。
老舊廠區更新在利用一直是這幾年國內在處理空間規劃上的重要議題,像酒廠、糖廠、菸廠等大型國營事業廠區,長期以來都因為不同的時空因素遭受棄置,由於多數廠區都具有產業方面的獨特性,園內植栽也多數具有相當的年歲,因此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特殊文化氛圍以及懷舊的氣息。在這樣的情況下,以華山酒廠為例,早期因而吸引了許多藝術家或塗鴉客的探險行為,藝術手法的進駐讓酒廠又增添一層特殊的藝術感覺,也因此成為之後各種舊廠區轉型時的主要參考案例(當然這個示範點還有很多爭議,不過這裡就不討論了)。
目前多數成功的案例多是轉成為藝文空間使用,例如台北華山特區、台中20號倉庫、高雄駁二特區等等是比較有名的案例,至於這是不是一個好的空間轉化方式我自己倒覺得還有待觀察跟討論。畢竟國人使用這類型空間的經驗還短,很難說哪種方式感覺最好。
因此其實也不能太批評台糖,畢竟空間轉型簡單,但文化空間的轉型卻很困難。空間的轉型只要引進商業活動,有賣點,能吸引人潮,這個空間的轉換大致可以算成功,像是埔里酒廠。但是文化空間的轉型必須要能夠將該空間所具有的特殊文化氛圍表現出來,例如:說故事就是一種表現的方式,就像曾吉賢文中提到的「物件背後屬於人的故事其實才是我所要強調的部分。一輛火車的珍貴不僅僅在於物件本身的工具意義而已,是誰陪伴她走過歲月、是誰讓她有生命、是誰和她一起呼吸?」。這些故事假使從老員工的口中說出來,該會是多吸引人的感覺,不是嗎。
然而,這樣的方式自然有其困難點,其一老員工難找,找到了之後要不要擔任解說的工作也是問題;其二東西會舊,老員工會離開,用解說系統導覽是比較普遍替代的方式,不過冷冰冰的機器能不能替代人的工作也是問題。這些故事中蘊含的情感與回憶,是造成文化氛圍的最主要因素,因為那包含了人的感情在裡面,但是管理階層如台糖,如果不懂這些解說員或解說系統的重要性,而僅專注於搭乘小火車的規劃、賣場的規劃,五分車的鐵道文化就會變成無趣的商品,搭過就算了,不會想再來第二次。沒有感受到特殊文化,這個空間也就更加無聊,「太商業化」的批評大概就是許多老景點如九份、金瓜石的共同評價。
說到這,我倒覺得之前花蓮的七星柴魚博物館的感覺還算不錯,不僅保留了原有的空間形式,也保留了以前的一些故事及體驗,是目前覺得蠻好的一個案例,稍微可惜的是她的五分鐘影片是花蓮的觀光介紹,不是請老師傅再實際製作一次柴魚的介紹,不然應該更有意思。
-
- Jan 10 Wed 2007 02:25
閒置空間再利用隨口談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