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嗯,被催稿了,不過最近也沒啥好寫的事情,我又沒時間去看法櫃老兵(泣...)跟死神的精準度(淚....)

囉唆一些硬點的話題好了,雖然說寫這些的時候心裡某個角角默默的一直哭泣:論文的遺毒真嚴重.....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關渡平原動脈硬化-混凝土構造水圳,討論最近關渡平原的八仙圳灌溉工程混凝土化,擔心生態遭到破壞。這篇雖然看似報紙上的記者報導,不過我沒找到來源,不敢貿然全文引用,有興趣的請自己去看。找到了,是去年一月聯合報的報導,所以我全文轉了,而且這樣批評可以大聲點。事實上,這篇文章邏輯有不少錯誤的地方,其中一個是環保人士擔心的水源涵養點點點,這說法本身沒錯,錯在他不該放到水圳來看,畢竟機能完全不同。報導中雖然引用了農田水利會的說法,但語氣很明顯是為了當靶子用,來呼應記者自己的觀點。還有就是磚造水閘因現代工程一一消失,這兩者風馬牛不相關,幹麼扯在一起講?還有,磚造水閘會透水嗎,會的話我就替古人擔心了,結構體一旦漏水就很容易崩塌,下雨天旁邊居民都不用睡覺了吧。很蠢而且無力的結尾。


摘錄自2007年1月23日聯合報台北報導

台北市七星農田水利會最近在關渡平原施作八仙圳灌溉溝渠工程,由於未採用生態工法,環保人士擔心可能阻隔水與土地的連結,衝擊水磨坑溪的生態,甚至影響關渡自然公園生態環境。

台北市七星農田水利會會長陳益榮說,溝渠圳道以水泥施作,是全台農地趨勢,水利會也思考過生態工法,但因農民迫切需求,再加上以往的土堤太容易崩塌,只能以水泥施作;如果不做,農民旱季沒水、雨季淹水,影響農民耕作。

關渡平原堪稱是台北市內最後一塊淨土,但隨著人為開發,生態多樣性已大不如前,大度路以北、農地最西端的田地,則是至今仍保有少數自然狀態的水磨坑溪。往下游走,河道面臨被破壞的危機,寧靜的農地正大興土木,正在灌漿的溝渠,一步步阻隔水與土地共生的天然景象。

關渡平原一帶水源,主要是靠八仙圳引用北投磺溪水源,再從水磨坑溪穿越自然公園注入中港河,並從關渡宮前流入淡水河,當地農民稱「水磨坑溪」叫「港仔尾」。這一帶的圳路正改建水泥溝渠,以倒「ㄇ」型的垂直三面光工法施作,環保人士認為這種工法目前是公認最糟糕,最不環保的工法的之一,長達數百公尺。

環保人士擔心,水泥渠道帶來的後果,除失去涵養地下水的功能外,將無法消除過多的化學肥料,一旦失去與土壤接觸,淨化水源功能大幅降低。未來,汙染的水源將直接流入關渡自然公園與淡水河,原本水中的微生物,可能因為水泥牆阻隔而死亡,也間接影響到自然公園濕地的生態。關渡自然公園管理處表示,目前尚無相關數據研究,應著手進行調查。

一位長期觀察關渡平原生態的人士就指出,「關渡平原就像動脈硬化,不斷在沈淪」,其中還有不下10座的舊磚造水閘門,也因現代工程一一消失,溝渠失去原有多樣性功能,僅剩供水、排洪的功能,絕非濕地之福。



我很認同他的出發點,但他犯了絕大多數人對於水圳看法的錯誤。這個錯誤也困擾我很久,最近才慢慢的釐清問題點。近年來對於河川、水圳、水溝這些水道系統,大家都很排斥看到"三面光"工法,也就是U字型的水泥溝渠,因為它阻斷了水與土地的關係,河川無法涵養水源、無法靠自淨機制減低優養污染、對生態造成破壞、水患、不斷加大加高的水泥堤岸......一堆水資源問題都大鍋炒了起來。這些問題都對,但疏忽了一個點,就是農村水圳。

早些年我一直來回擺蕩在農村水圳是否應該水泥化的問題,從生態、環境觀點來看當然不行。水泥化的溝渠無法涵養水源,阻斷農村生態環境,讓生物沒有棲地,理由很正當充分,而這也是我一開始的觀點,但農民的一句話打死我。他說,生態工法會讓水滲到地下,那田怎麼辦。

回到那篇文章,文末我回應了一些東西,而這也是我目前的看法,算是暫時的一個解答。

回應途中找了兩篇關於新竹頭前溪的連結,附帶上來,有興趣可以看看。
生態溼地目前看來是解決水質問題的最佳作法,希望這樣的作法能更為推廣。

頭前溪生態公園」這是旅遊報導,照片很豐富
頭前溪生態公園這也是旅遊報導,不過他偷渡了一點溼地功能介紹進去
新竹縣頭前溪整治成果 獲得肯定這是官方說法,是不是真的還要觀察,不過部份回應我了「關渡平原」那篇文章中所謂環保人士的質疑,我雖然喜歡看環境議題,但對於所謂的環保人士這個標籤還挺害怕的,裡頭很多陷阱。

------------------以下是回應分隔線------------------------

 


R2

我覺得灌溉水圳用混凝土施作是ok的作法,這並不是說我反對生態工法、反對涵養水源等環保議題,相反地,那非常重要。也正因為如此,我認為”灌溉水圳”跟”排水溝渠”需要分開討論。

水圳的重點是把水穩定的輸送到農田裡,所以輸水道的無滲漏是很重要的。沒有穩定的水源,下游端甚至中游端的農田將會無水灌溉,屆時解套的方式通常是抽取地下水,這種作法反而會對生態造成更大的破壞,雲林縣農田的問題就是這樣。

關於水源涵養的問題,其實數百公尺、甚至數公里的”水圳”無法滲漏,其實無須過度擔心,因為水圳的功能是把水送進農田。稻田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一種水源涵養的溼地,水圳作不到的將會由農田所彌補。

所以重點在於排水層面。文中所提的第二個問題是化肥的污染無法被溝渠自淨。這是因為排水的溝渠用三面光的工法施作,所以農業污水容易造成河川優養化。有兩個解套方式,其一當然是”排水溝渠”利用生態工法施作,如此一來,農地來不及滲漏與涵養的水源才會有管道輸到地下水層;其二在污水排進河川之前,利用生態溼地加以淨化。國內已經有幾個成功的案例,如新竹頭前溪、高雄舊鐵橋下溼地(淨化生活污水用),都可以作為參考。

把灌溉水圳與排水溝渠分開討論,才會知道水源涵養的問題出在哪。就現實面來說,我上面的討論會有一個問題:對農田來說,上游的排水溝渠很有可能就是中下游的灌溉水圳,不過這應該不會是全部的農田都這樣,畢竟下游還是希望有乾淨的水源。所以這問題才真的是要問農田水利會的管理者,在關渡平原中的水都從哪裡來,從源頭往下追,搞懂水的流向才能解決問題。而不是只是一昧的唾棄三面光,畢竟要穩定的把水送進農田中,水泥還是最經濟與妥當的作法。

所以我希望文中的環保人士,如果真的關心這個議題,希望他們能再多用點心,把水道的走向釐清。水圳很單純,但加上排水道就很複雜。還有,灌溉渠道以水泥施作不是趨勢,是智慧。沒有穩定的水源,我們會沒有白飯跟蔬菜可以吃。

---------------------------自爆分隔線--------------------------


唉,寫完兩小時候又自己掌嘴,奇怪我不是忙得要死嗎,但是基本立論還是不變啦。



---------------------------自爆分隔線--------------------------
 R2

五月 31st, 2008 at 上午 5:34 

抱歉,自打一下嘴巴。

我上篇回覆說渠道以水泥施作是智慧,那句太武斷了,請容我收回。這麼說吧,水圳會依據距水源地遠近有所區分,我最近看的是彰化八堡圳與雲林嘉南大圳的濁幹線,兩條都是百年以上的水圳,源頭部份已全數改為鋼筋水泥施作,因為作為源頭,這兩條水圳負擔著全縣的灌溉水源,所以水量必須精準的被控制。溝渠漏水也必須被填補,以維持下游供水穩定。

但我突然想起新竹縣南埔村同樣有條百年水圳,是用砌石工法做的,只有在分水口部份用水泥施作,為的是讓分水能更精準。水圳很老,青苔植物佈滿了圳壁,非常的美。雖然想必也有漏水問題,但他們似乎不想全線改為水泥化,至少我前年看的時候還沒。

這兩者間最大的差別在於水圳的規模,南埔村的水圳規模不大,源頭端大約只有不到1.5m寬,不過供給村落的農地使用是很足夠的。雲林縣的水圳濁幹線源頭端大概有5m吧,水勢非常湍急,但下游端還是常常沒有水用,因為濁幹線總長20公里,從林內斜切至大埤進北港溪,元長、北港、水林、口湖等屬於支線的下游端,水量非常不夠。這兩條水圳除了規模不同,灌溉的範圍不同,先天條件也很不一樣,南譜在山腰,雨水豐沛,旁邊是溪流;雲林原本雨量就不充沛,百年前設計者八田與一就因此定下三年輪作的規則,民國40年間抽取地下水作為灌溉使用持續至今。

所以在探討水資源課題的時候,沒有辦法一言蔽之。思慮應該再深一點才好。

另外,請格主轉載文章時附上出處,也好釐清責任歸屬,還是說其實您就是那位聯合報的記者?
http://klriver.ngo.org.tw/node/516
http://e-info.org.tw/node/19041#comment-142308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oxglove1109 的頭像
    foxglove1109

    亂講日誌

    foxglove11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