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休耕啟示錄」專題系列二 【忘掉蹂躪 荒地耕出希望】

 高有智、何榮幸/巡迴採訪

 土地長期休耕,雖然休掉農村生態文化與周邊產業生機,卻沒有休掉台灣農民的夢想與希望!

 不論是自力救濟轉型為生態農場、有機耕作,或是接受輔導轉種景觀作物、能源作物,在休耕政策下奄奄一息的台灣農村,農民正默默尋求各種可能的出路,儘管這些出路的成敗猶在未定之天。

「休耕土地也可以打造夢想!」宜蘭退休老師劉淑惠守著一塊田園,這裡曾經是慘遭盜採砂石的荒蕪農地,如今卻意外成為有機耕作的夢田。

 宜蘭員山鄉的自然農場,一潭美麗的生態池長了各種水生植物,步道鋪上蘭陽溪的鵝卵石,小朋友趴在淺灘區摸蛤仔,嘻笑聲不斷。劉淑惠在生態池旁拿出一張又一張的舊照片,今昔對照,令人對這塊土地起死回生的過程感觸良深。

◎一畝夢田 打造生態農場

 十年前,父親分給劉淑惠一塊祖產地,這塊地向來都是由母親收地租,除了拿到一紙權狀,劉淑惠不曾到過自己的田地;但事隔兩年,她的田地卻無聲無息被佃農盜賣砂石,等到法院找上她,她才知道自己成為無辜受害者。

 劉淑惠說,當時被盜挖的面積足足就有一個游泳池大,前後還動用超過兩百台車次的砂石車載運,雖然最後花了廿幾萬元回填,但由於盜挖過深,這塊土地早已無法耕作,處處是湧泉,即使轉手承租他人也難以再利用。

 長期推動廚餘堆肥環保再利用的劉淑惠,去年心血來潮買下鄰近農地,一舉將這片荒土轉型為生態農場,被開挖的大洞索性就打造成「生態池」,湧泉處處也順勢改造成親水空間,提供兒童戲水淺灘,並種植有機作物與香料藥草。

 劉淑惠不相信台灣農業沒有希望,也不願自己的土地從休耕變廢耕,她從有機耕作找到一片希望。生態農場雖然經營只有一年多,高價有機蔬菜已同時銷往台北與高雄等地,單單生菜萵苣一公斤即可賣到一百多元,參觀農場的人潮最多一天就有三、四百人,年收入超過兩百萬元,還足可雇用十個員工。

 分散在台灣各地的無名小農,正以各種努力開啟休耕土地的希望。同樣地,農委會也在找尋新方向。

 農委會從民國九十一年起推動休耕土地改種景觀作物,包括向日葵、大波斯菊等,短短三年內,從七縣十一鄉鎮擴及到十二縣廿五鄉鎮,面積也從兩百公頃暴增到三千四百公頃,一時蔚為風潮。

◎景觀作物 有人樂有人憂

 這股景觀作物熱潮看似樂觀,不少關心農業發展的社區營造團體卻態度保留。社造團體認為,景觀作物雖然可以美化農村,但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必須結合農村產業文化,透過社區營造力量才能發揮價值。

 今年美濃地區曾舉辦波斯菊花季,雖然吸引大批人潮,活動也辦得熱熱鬧鬧,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溫仲良卻認為,農村展現的美觀,不應該只是表面花花草草的美,而應該深植於產業的文化特色與永續發展。

 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吳東傑也強調,農業景觀無法取代農業產業,休耕土地種植景觀作物,並無法解決當前農業沒落與農村破敗,挽救農村的根本作法,還是得回到強化農業產業做起。

◎再生能源 種大豆煉柴油

 除了景觀作物,農委會今年更嘗試將休耕政策結合能源開發,試圖搭上發展再生能源的國際潮流,首度在全國北、中、南三區擇地共九十公頃試種能源作物,其中宜蘭三星、雲林古坑與台南學甲各有卅公頃休耕土地,種植大豆、油菜與向日葵等油料植物,以提煉生質柴油。

 台南學甲地區卅公頃休耕土地,經過六月豪雨,正在準備播種,學甲農會早已分區規畫好,從外而裡,種植油菜、向日葵、大豆,讓兼具景觀的油菜花與向日葵能夠打前陣。學甲長期飽受人口外流之苦,農民都在期待,除了美化景觀,能源作物真能為學甲鎮農地找到一線生機。

 老天爺對學甲農民並不公平,緊鄰北門鄉靠近海濱,學甲農地向來都不肥沃,鹽分高,灌溉水又少,旱田只能種植高粱或玉米等雜糧作物。儘管如此,學甲農民卻發揮韌性,早在民國八十一年就從貧瘠土地上找到「集團耕作」模式。

◎試種新作物 學甲人願賭

 學甲農會從最初兩公頃示範地,突破農民保土為重的心防,最後找到一百多公頃農田,約有一千兩百多個農民共同加入,透過擴大面積與機械化耕作雜糧作物來降低生產成本,使得每單位成本減少超過兩成,並提高單位產量達三、四成,這是當年台灣農業引以為傲的成功經驗。

 然而,學甲鎮的高粱田仰賴政府保價收購,加入WTO後卻愈來愈沒有保障。即使農民勤奮,但近年來氣候變遷,每次剛要收穫高粱時,偏偏都遇上梅雨季,農民個個叫苦連天,原本一千四百多公頃的高粱田,現在只剩下不到一公頃,通通都改種綠肥作物,少數的高粱田,明年也打算休耕了。

 因此,在聽到農委會將試種能源作物,學甲農民一口就答應要嘗試。他們看見的,無非是希望能源作物成為未來趨勢,不要讓土地只是種綠肥,而能結合當地耕作雜糧作物的寶貴經驗。

 「過去耕田老是賭天氣,現在換作能源作物,我們還是得賭!」學甲農會供銷部主任李明席說,能源作物是未來趨勢,當地農民希望能搭上這班希望列車。

 然而,宜蘭三星地區卻不看好能源作物。宜蘭過去沒有機械化耕作雜糧作物的經驗,播種施肥時,還得遠從台南學甲調集耕耘機。今年首度試種能源作物,雖然期待能開創新路,但這樣的大膽嘗試,宜蘭農民卻是冷眼以待,因為當地曾嘗試種植向日葵造景,最後卻以失敗收場。

 宜蘭縣水稻育苗中心技術改良協進會總幹事陳章楠分析,宜蘭氣候根本不適合油菜、向日葵等油料作物生產,宜蘭九月就刮起東北季風,全年雨水又多,不像中南部較有種植條件,「過去每年也都有種向日葵,還不是稀稀落落,這是行不通的路啦!」

◎種甘蔗煉酒精 應可一試

 除此之外,學者專家也對農委會此項政策內容提出質疑。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指出,能源作物除了生質柴油作物,還有酒精燃料作物,台灣過去有豐富的種植甘蔗與甘藷的經驗,這些都可以提煉酒精汽油。農委會應該配合本土農業特色,結合台糖廣大的蔗田,何必一定要獨鍾大豆等作物?

 以巴西為例,巴西是全世界生產酒精最多的國家,兩千年時,全年度約生產一六一億公升的酒精工作燃料,供給四百廿萬輛車使用,每天可減少使用石油廿萬桶,再生能源比例達一六%,並提供一百多萬個工作機會。郭華仁因而強調,台灣應該善用過去龐大的蔗作經驗,再順勢轉型發展再生能源。

 農委會目前仍在試作能源作物的評估階段,因為台灣農業生產成本高,農試所初步估算,利用這三種油料作物製造的生質柴油,每公升成本高達五十元以上,較市售柴油貴了一倍以上;不過,農試所仍深具信心,除了研究農作與加工技術,更希望降低成本,未來油價上漲時,生質能源就會更具競爭力。

 面對農民與學者的質疑,農試所所長林俊義說,除了油料作物,農委會也正在實驗甘蔗、甘藷與甜高粱等作物提煉酒精,不過,相關末端技術仍有待克服,但他相信休耕土地發展能源作物的方向,將會是未來的趨勢。

 不論樂觀或悲觀,台灣農民都期待在休耕土地上種出新希望,這條路雖然漫長而辛苦,但對於已無退路的農民來說,這條路卻是保住農業命脈與農村文化的必經旅程。

(刊於2005.07.11中國時報八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oxglove1109 的頭像
    foxglove1109

    亂講日誌

    foxglove11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