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耕啟示錄」專題系列三 【代耕救荒地 打造外銷三寶】
高有智、何榮幸/巡迴採訪
南台灣豔陽下,來自各地的農會人士、大學師生,陸續來到雲林縣斗南農會「取經」。斗南農會在休耕困境中創意突圍的故事,不但為嘉南平原注入新的活水源頭,更已成為各地農會學習效仿的典範。
「明明還可以耕種的田地,怎能讓它從休耕走向荒廢?」在內心深處呼喊下,斗南農會總幹事張有擇拒絕對休耕政策照單全收,他從日本「農地銀行」新觀念汲取養分,在三年前推動由農會出面承租農民土地,並成立代耕中心進行休耕土地集團耕作。
◎高價租地 建立南部代耕王國
不過,農民既然可以坐領政府休耕補助,何必還要把土地交給農會代耕?張有擇坦承,目前台灣農業生產成本過高,除非農地承租業者有把握獲利超過政府休耕補助,否則沒有人願意承租休耕土地。
為了突圍而出,斗南農會決定提高「誘因」。在政府休耕政策下,農民只要在兩期休耕期間種植綠肥作物,每公頃農田一年可以申請九萬元休耕補助;斗南農會則予以「加碼」,只要交由農會委託代耕,農民一年可獲得十萬元租金,而且還不必付出種苗、整地等費用,頂多只要負責巡水圳等例行工作。
在這項高於政府休耕補助的誘因下,斗南農會更加入彈性設計,每年六、九月開放農民登記,讓農民可以自由選擇委託代耕一年或一期稻作;若在二期稻作期間,農會提供的一分地租金更高達六千元,遠高於政府提供的四千五百元。
斗南農會的創意與用心,慢慢化解了農民的疑慮。從三年前的小面積代耕,到目前已經代耕超過一百四十公頃,農民契作範圍更橫跨到同縣的台西、元長及嘉義六腳、台南將軍等地,逐步建立起南台灣代耕王國。
值得一提的是,台南縣政府在民國九十二年也曾推動「休耕農地銀行」,希望結合農會、專業農作組織,透過政府提供五萬元地租、承租土地的企業另外提供四萬元地租,農民就可實得九萬元,遠比當時休耕補助還多出兩萬兩千元,藉此創造「雙贏」局面。
但此項立意良好的規畫,始終沒有案件成交。除因為違背稻米減量目標,難獲中央支持,再加上農民提供土地規模過小,也無法獲得企業青睞,只留下相關網站而已。
◎牛蒡馬鈴薯胡蘿蔔 成功外銷
其實,斗南農會能夠成功承租土地與代耕,更重要的是打造出台灣農業外銷願景。
為了在休耕政策下找出路,張有擇曾經率領農會員工前往日本考察,因此發現胡蘿蔔、牛蒡是具有外銷潛力的農產品,再加上斗南的馬鈴薯,逐漸打造牛蒡、馬鈴薯、胡蘿蔔為「斗南農會三寶」。
張有擇說,台灣胡蘿蔔外銷日本,最大的優勢是在產期差異。日本胡蘿蔔每年二月至三月間總會缺貨,中國大陸雖也生產胡蘿蔔,但因緯度與日本相似,產期重疊,台灣胡蘿蔔此時正可大舉進攻日本市場。但台灣外銷胡蘿蔔卻不到日本整體進口的五%,顯示台灣外銷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配合日本市場口味,斗南農會還以調整播種株距的耕作方式,生產較小於國內市場的胡蘿蔔尺寸。透過現代農耕技術,斗南農會打造「胡蘿蔔生產專區」,終於成功打入日本市場,並將牛蒡外銷香港與日本等地。
負責代耕業務的斗南農會技師蔡永福指出,農會代耕中心還培養一支八人的工作大隊,除了負責耕作,為避免外來污染破壞,工作大隊更主動巡視農田環境,與農民共同建構「農村巡護隊」。
斗南農會並推動生產履歷計畫,從生產、田間管理到品選包裝,一律採用現代化經營與嚴格品管,同時應用個人數位助理器(PDA)、田間監測器與監視器等現代資訊通信技術,連接衛星定位,藉此掌握生產安全環境與農作資訊。「斗南農田都有監視器,農民還將配備PDA」已是農會自傲的田間管理目標。
由於農會的創意觀念與積極作為,不少卅歲以下的年輕人回流、投入農會工作。每到中午休息時間,農會代耕大隊總是看不到人,「他們不是去休息,而是抱著一堆資料與公事包,挨家挨戶勤跑農戶,跟農民面對面推廣承租休耕地的業務」,蔡永福如此形容這群「現代農會業務員」。
◎中深耕突破傳統 土壤更肥沃
除了重視田間管理與農民溝通,斗南農會更採取「中深耕」的農作方式。一般農民通常只有淺耕,也就是在十五至十八公分的表土作業,但為了改善土質,突破地下水層涵養豐富水源,斗南農會利用廿至卅公分的中深耕方法,讓土壤更加肥沃。這種「不惜成本」的農作方式,單單整地就多了兩倍成本,一甲地就要花上一萬多元整地。
「農會要當火車頭,農民才會有希望!」斗南農戶張有利說。農民性格保守,往往不敢冒險突破慣有農作方式,中深耕的方式雖然有利土地永續經營,但即使宣導再久,卻因為成本較高,很難說服農民跟進,斗南農會的代耕大隊則終於突破這項瓶頸。
「休耕一步錯,便會步步錯,久而久之,就是走向廢耕,後悔也來不及了」蔡永福感嘆表示,許多土地美其名休耕涵養地力,但都疏於管理,早已經荒廢多時,農會就算要承租,還得付出多一倍的成本與精神整理,因此斗南農會只承租休耕一、兩年內的土地,這樣的土地才有競爭力。
◎富里與美濃創意 皆成為典範
除了斗南農會,還有不少農會努力在休耕政策下突圍而出。
去年底,在富里農會帶動下,花蓮縣富里鄉成功外銷十八公噸的「台灣富麗米」到日本,連最挑剔的日本客戶也供不應求,這也是民國六十年日本停止採購台灣米之後,台灣米首度重回睽違卅三年的日本市場。富里地區農田即使輪到重點休耕區,也不願意加入政府休耕計畫。
美濃地區向來都是高雄大米倉,雖然是米的故鄉,卻始終沒有打出名號,甚至還曾發現廠商大量收購美濃米,再打著池上米名號高價賣出的令人痛心景象。
這樣的刺激催生「美農米」,美濃農會近來推廣「美農米」品牌,逐漸打出市場名聲。去年的良質米比賽還曾勇奪第二名,也讓農民種出希望。今年更尋求「農工異盟結合」,首度與中華電信工會合作,推銷工會員工團購,同時推廣農業體驗之旅。
美濃農會更發揮巧思,推出全台灣第一本「米存摺」。農民只要繳交一百公斤的稻穀,扣除脫穀、脫糠、選別等損失,就可以在農會各分部領回六十五公斤的白米,農會的乾燥與冷藏設備可以提供農民更新鮮好吃的米。美濃農會理事長朱信強說,農民是第一線的生產者,應該要吃好米,「農民生產的好東西都外銷到都市,自己卻享受不到,那有這種道理?」只有多肯定農民,才能帶給農業信心。
全國各地有心付出的農會,已在休耕困境中走出一條希望之路,相對於農民與農會的努力,全盤檢討休耕政策實已成為政府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
(刊於2005.07.12中國時報七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