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休耕啟示錄」專題系列一 【農地變膿地 台灣瘌痢化】

 何榮幸、高有智/巡迴採訪

編者按:
 台灣社會日前掀起《無米樂》觀影熱潮,很多人看完這部紀錄片後深受感動。然後呢?
 《無米樂》尚且有田可耕,許多農民面對的卻是農地慘遭破壞汙染、休耕走向廢耕、全國半數田地停耕,台灣農地只能低吟「無耕樂」的諷刺哀歌。
 為因應加入WTO的挑戰,政府從八十六年起推動休耕政策至今,全國休耕面積已在去年超過種稻面積。但政府只重休耕補貼、不重環境管理的心態,卻已對農村生態文化造成重大後遺症,並嚴重撕裂農民與土地的情感。
  《無米樂》之後,該做的事情還很多。本專題只是一個起點,希望各界能將看完《無米樂》的感動,化為關懷農村、農民與農地的具體行動。

 酷熱難耐的夏日午後,我們在南台灣經過一座又一座「大峽谷」。這些人為造成、規模驚人,深達四、五層樓的超大型坑洞,並非足以留芳百世的自然奇景,而是鐵定遺臭萬年的土地創痛!

 這片位於高雄美濃鎮吉洋里、屏東里港鄉土庫村之間的「大峽谷」區域,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壯觀、遼闊。如果不是身歷其境,目睹這些滿目瘡痍的坑洞及其周遭垃圾廢棄物,很難體會台灣農地因為非法盜採砂石所長期承受的破壞與摧殘。

◎沃土變墳場 埋下更多危機

 由於盜採砂石深達地下二、三十分尺,地下水湧出成為另類湖泊,隨地傾倒的垃圾、廢棄物,任意焚燒的五金、塑膠,都隨著雨水沖刷流入湖區,再滲入地下污染周遭水質。當地數百公頃良田頓成荒野,鄰近土地也嚴重下陷,有些當地人遂稱之為「毒龍潭」。

 砂石業者覬覦這些休耕或廢耕農地已久,隨著農業沒落、土地休耕衝擊農村社會,原本孕育生命的大地搖籃,轉眼間被挖空了。卻埋下更多不可知的危機,最後淪為危害生命的墳場,成為台灣農地永遠的恥辱與傷疤。

 民國八十六年河川禁採砂石後,台灣各處休耕、廢耕農地開始成為盜採陸砂的溫床。砂質良好、位置偏僻的荖濃溪沿岸農地,便成為不肖地主監守自盜、非法業者覬覦下手的目標。高屏地方政府其後嚴格取締,但為時已晚,這些污水惡臭四溢、嚴重破壞環境的「大峽谷」,光是屏東縣政府就曾統計有三百多處。每一個都是人謀不臧、農地哭泣的歷史見証。

 不可思議的是,當地人最近在美濃吉洋地區竟然又發現一些新的坑洞,顯示盜採砂石有死灰復燃跡象。這片土地的苦難,彷彿永無止境。

 既然憤怒生氣,為何不檢舉告發?了解當地生態但不便具名的美濃曾姓農民指出,「曾經有人早上去警察局檢舉,下午就有黑道找上門恐嚇,這樣誰還敢去檢舉?」

 他更強調,只要有人靠近盜採工地圍籬想要一探究竟,就會有「監視哨」疑似黑道份子出來「比出手槍的手勢」,並立即以無線電通知盜採者逃逸,因此難以逮到現行犯。

 簡單幾句話,點出黑道人士介入盜採砂石以億計算的不當暴利。民眾對於農地破壞、公權力不彰的敢怒不敢言,以及「大峽谷」、「毒龍潭」之所以沈淪至今的悲哀。

 同樣的情況,長期在全國各地上演。西部濁水溪、大肚溪、大安溪沿岸不但存在同樣「大峽谷」農村破敗景象,更深陷「一塊農地剝三層皮」的複雜利益糾葛。

 來到中台灣,彰化、雲林過去都以黑道介入盜採砂石聞名,彰化埔心鄉最近再度發現不肖業者開挖農地並傾倒廢土。民進黨立委邱創進在當地召開協調會時,一台滿載營建廢土的砂石車赫然出現。由於司機提不出營建廢棄土証明文件,當場人贓俱獲被縣警局、環保局移送製作筆錄,並處以罰款。

◎一塊地剝三層皮 公權力無奈

 站在埔心這片農地,一位熟知「農地三明治」弊端但不願具名的營建業者說,不肖地主、業者獲取三層暴利的模式是:一、開挖砂石、土方賺第一筆;二、回填垃圾、廢棄物賺第二筆;三、農地表層覆土綠化後,出租出售或抵押貸款賺第三筆。

 除此之外,有的地主因為積欠舊債,乾脆先把農地抵押貸款,再鋌而走險開挖回填;有的地主則鑽漏洞申請轉為養殖漁業,掛羊頭賣狗肉大肆開挖,公權力竟也莫可奈何。

 這位從事合法土方生意的業者嘆口氣說,「非法傾倒中,醫療廢棄物的價格最高,也就是說,對土地愈毒的東西,賣的價錢愈好。」但是,台灣農地就在有毒廢棄物的污染下宣告死亡,不但無法再進行任何耕種,反而成為周遭農家健康的最大威脅。

 繼續上行來到北台灣,桃園龍潭鄉凌雲村的農地污染,已經到了匪夷所思、怵目驚心的程度,過去一年更嚴重影響村民健康。

 凌雲村仰賴的水源地,在一年前遭不肖人士傾倒有害廢棄物,不僅空氣惡臭難當、地下水污濁變黑,周遭稻田成熟不敢收割、小鳥不敢靠近,習慣使用井水的村民更紛紛染上嚴重皮膚病。

 「每天到了晚上,我只能開車載著太太、兒子到別的地方,睡在車上以免吸進骯髒空氣,走不了的人,就只好留在村裡。」自救會會長邱創明回憶起這段歲月,心中滿是辛酸與痛楚。

◎浴火重生 大蘭陽看見奇蹟

 村長李金蘭說,她從沒想過邱創明這樣一個大男人,當環保署副署長蔡丁貴到當地視察時,邱創明竟然忍不住跪下去為全村請命。其後污染場址鋪設不透水布、避免有機氣體揮發,村民的健康情形才逐漸好轉,但仍不知何時才能完成有害廢棄物清理,周遭農地更不知何時才能安心耕種。

 轉到東台灣,我們來到宜蘭員山鄉自然生態農場。很難想像這裡怡人的永續田園生產區、生態水域區,過去竟然是蘭陽溪沿岸盜採砂石的休耕農地,只是這座「大峽谷」幸運起死回生而已。

 身為地主的自然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劉淑惠說,她原本對佃農監守自盜毫不知情,直到有人檢舉佃農開挖盜採後,她雖以原告身分出庭,這塊農地卻已難以復耕。

 劉淑惠後來靈機一動,將這座規模較小的「大峽谷」回填,並買下鄰近農地,才一舉轉型為生態農場。然而,這只是極少數有機會浴火重生案例,絕大多數必須花費天文數字才能回填使用的農地,其實早已直接宣判死亡。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大峽谷」、「毒龍潭」都是台灣農村長期為都市服務的苦果。農地被毫無忌憚榨取最終價值,各級政府未見任何回復整治計劃,導致農地陷入萬劫不復。

◎勿辜負農民的深情與奉獻

 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吳東傑強調,台灣農村長期支撐經濟與都市發展,農地盜採砂石甚至出現「南砂北運」景象,但都市垃圾及廢棄物卻又回填農地,農村生態污染因而久久無法平復。「還好民進黨政府的南部人工湖計劃無疾而終,否則南台灣農地可能再度面臨另一波破壞浩劫。」

 除了盜採砂石、傾倒垃圾與廢棄土等人為破壞,政府實施休耕政策至今,只重休耕補貼、不重環境管理的心態,更已加速休耕農地的荒廢、農業價值的勢微、農村環境的惡化,以及農業文化的流失。

 《無米樂》傳達的感動是:農民種土地,最後把自己也種了進去,這是農民對於土地的最大深情與奉獻。如果政府休耕政策找不到出路,不但導致農民與土地的徹底分離,更將成為台灣農村與農民的最大悲哀。
 

Part2:【休耕政策捨本逐末 農村慢性自殺】

 高有智、何榮幸/巡迴採訪

 宜蘭縣冬山鄉太和村的縣道兩旁,這裡曾是蘭陽平原重要米倉之一,此刻正值一期稻作收割時節,夏日豔陽灑落在飽滿的稻穀。

 這片黃金稻穗結滿農人汗水結晶,也結出豐收的喜悅。但金黃稻田景觀中,卻也夾雜種植田菁作物的休耕農田,黃綠交錯,同時浮現農村糾結的情緒,這是休耕政策下的典型農村景象。

◎轉作更賺錢 都不想種稻了

 為因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衝擊,政府從民國八十六年推動「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即休耕政策),以達到稻米減產目標。農民若在休耕農田種植田菁、太陽麻等綠肥作物,每公頃農地可領四萬五千元補助,翻耕或轉作其他雜糧作物,也可獲兩萬二千元至三萬四千元。

 在政府政策鼓舞下,台灣休耕與轉作面積逐年增加,從民國八十六年的十四萬多公頃增加到民國九十三年的廿八萬多公頃,種稻面積相對也從卅六萬多公頃減少到廿三萬多公頃,去年更是首度休耕面積超過種稻面積。

 休耕政策雖然成功縮減稻米產量,試圖避免穀賤傷農。然而,不少農民更擔心,這帖藥可能成為毒藥,導致農村的慢性自殺,也加速農業文化的流失!

 「宜蘭早就沒有二期作的稻田了!」當地一位農戶搖頭慨嘆說。休耕政策影響宜蘭傳統的稻作產業結構,三星地區還出現「賭蔥熱潮」,尤其日前中南部水患後,蔥價攀升至一斤兩百多元,今年只要押中種蔥,種一甲地的收入就足足可以買到一甲土地。「種稻是為了種蔥!」三星農會推廣股長段蓬福說,如果不是為了轉作及涵養地力,許多稻農都不想種稻了。

◎稻米產業斷鍊 周邊文化凋零

 稻米農業的勢微,受創不只是個別稻農,連帶影響卻是整體的周邊產業,包括育苗、代耕、肥料農藥與乾燥烘穀等業者,這些都是依賴稻田維生。

  「稻米產業是條長鍊,土地休耕了,上下游的農作文化與技術就斷掉了!」宜蘭縣水稻育苗中心改良協進會總幹事陳章楠強調,休耕已全面衝擊龐雜的農村作業系統。

 陳章楠說,未實施休耕政策前,他育苗的面積多達七百甲,目前只剩四百多甲,因為只剩一期作;割稻機在宜蘭一年也只有啟用廿五天,其他三四○天都是在保養,許多稻米周邊產業早就沒落了。

 「田菁可以短期讓土地休養生息,長久下來,卻只會造成農村永遠的停頓!」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吳東傑指出,種植綠肥作物不像種稻,需要繁複的農業技術與經驗,這是台灣農村文化與知識的資產,田菁文化根本不可能取代豐富的稻作文化。

 代耕與育苗的農業大隊逐漸瓦解,就連依附農田耕作的灌溉水圳文化也凋零。桃園地區昔日星羅棋布的埤塘,曾經是當地農民的特殊農耕灌溉方式,但近年來休耕農田增加,許多埤塘遭到回填利用或出售,除了危及其中水生植物,桃園特殊的埤塘景觀與文化也漸漸走入回憶。

 在台灣的另一側,台東成功鎮的重安部落世居阿美族人,傳統稻作社會發揮原住民互助精神,只要豪雨或颱風過後,大水一旦沖壞水圳,部落就會立即廣播號召全村人力到山邊水源地協力共修水圳。

◎年輕人出走 老農愈來愈辛苦

 但休耕政策改變了部落景象,重安部落六、七十公頃農田只剩五、六公頃還在耕作,年輕人紛紛出走,只剩老農守護水圳。農戶曾聖益感嘆地說,老人家愈來愈辛苦了。

 《無米樂》描繪的「末代老農」心情,全台各地都在真實上演。彰化稻農莊典男雖然兒女事業有成,有的當醫生,也有任職高科技業界工程師或老師,兒女屢勸他休耕在家養老,莊典男還是堅持耕田,除了對於土地情感,也是農村生活習性。

 莊典男說,在農村,如果可以耕作卻不下田,是會被人家指責痛罵懶惰的,「除非已經老到走不動,否則只要你的農田長雜草,就是對不起祖先。」

◎休耕未涵養 反而破壞地力

 更重要的是,休耕田地種植田菁等綠肥作物後,很容易出現病蟲害、福壽螺及老鼠,常常侵入及危害鄰近田地,農村對此大感困擾,怨言四起。

 即使農委會屢次宣導加強田間管理,避免使用農藥,不過,還是有農民為此噴灑除草劑,避免遭到鄰人指責。環保團體因而指責,休耕原本是要涵養地力,最後卻成為破壞土地的幫凶!

 台灣原有七成以上水生植物可從田裏發現,環保團體也擔心,若長期未翻動土壤,甚至忽略水田的生態價值,弱勢草種便會被強勢的禾本科植物所覆蓋,像澤瀉、槐葉蘋等水生植物都會出現生存危機。

 休耕政策除了與傳統農村文化格格不入,近來也出現「休耕老鼠」的投機歪風,硬是搶搭政府照顧農民的順風車,偷偷地就將全民的納稅錢中飽私囊。

◎哄抬田租 想耕作租不到地

 根據宜蘭農民描述,近年來不少炒作土地的投機客,紛紛在員林鄉、冬山鄉等地購置農地,甚至利用興建農舍名義,卻蓋起歐式別墅,其餘農地就作為申請休耕補助,「真正的農民捨不得放棄耕作,休耕補助反而都進了土地炒作者的口袋。」

 此外,休耕補助的每公頃四萬五千元,雖然當初美意是提供農民減產稻米誘因,無形間竟也成為農村社會的地租標準,增加農業成本,不少返鄉青年已出現「想耕作卻租不到地」的窘境。

 高雄美濃有機耕作隊去年租地時,就發現租金高於休耕補助。美濃木瓜今年首度外銷日本,木瓜班班長黃廷生驕傲之餘亦憂心表示,租地成本過高,恐將影響未來擴大經營的可能性。

 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溫仲良指出,由於農地高度零碎化,美濃地區農民每人平均擁有三分地以下的比例超過八成,休耕補助無形中僵化地租價格,不但不利於農業轉型或擴大農業經營,甚至只會擴大貧富差距。

 三星農會總幹事林順發強調,政府一方面推動休耕減量,一方面卻又不斷保價收購,甚至擴大餘糧收購。現在一甲地稻產與收購的量都快打平了,無異保障農民生產,也出現政策矛盾。

◎土地滋養人 人卻出賣土地

 雲林斗南農會總幹事張有擇分析指出,有競爭力的土地一旦休耕,不僅豢養農民懶惰習性,也留不住年輕人,農民未來很難再重回田地。當前僵化的休耕政策,讓有心耕作的農戶或農會永遠只能與休耕補助拔河,農業未來轉型勢必更加困難。

 「休耕政策是最廉價、最偷懶的政府收購手段!」吳東傑說,面對WTO衝擊,政府不能只是花納稅人的錢來補貼農民打發了事,立法院每年還上演不斷「加碼」(提高休耕補助或收購價格)的戲碼,這樣只會降低農業的競爭力,斷送農業命脈。「土地死了,文化也死了,靠土地滋養的人們就會離開土地,甚至出賣土地,難道農村不會陷入破敗?」

 休耕政策雖達到稻米減量目的,但農民一旦失去自信、不再復耕,農民技術與農業文化也將無以為繼。撕裂農民與土地情感的休耕政策,已到了必須全盤檢討的關鍵時刻。

(原刊於2005.07.10中國時報三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oxglove1109 的頭像
    foxglove1109

    亂講日誌

    foxglove11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