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花又名黃梔花、山黃梔,在網路上查到關於她名字的小典故:「『梔子』一名的由來是因其果實的形狀很像古代的一種盛酒的器具「卮」的緣故,而採用卮之俗字梔。又因花朵初開時為白色,近凋謝時轉為黃色,果實成熟時亦為黃色,因此得名『黃梔花』」。原來是酒具啊,這麼說來果實的形狀的確很有趣。黃梔的特點很多,全株皆可入藥,果實成熟時由黃慢慢轉變成深橘色,據說還可以做染料。
我覺得黃梔的最大特色是香氣,是種濃郁、甜膩帶點奶香的感覺,聞久卻不會感到難過,白色柔軟的花摸起來很舒服。因為是茜草科的,葉子對生,基部(葉子底端與枝條相接的地方)有十字對生的托葉。跟仙丹那一類的托葉不同的是,黃梔的托葉比較長,大概0.7~0.8cm左右,呈包覆狀。葉子表面油亮,深綠色帶點光澤,天氣好的時候整叢黃梔看起來就一副很有精神的樣子。
曾經碰過幾種黃梔,頭一次是單瓣種,白花黃蕊的簡單對比非常好看;再兩次的經驗是重瓣種跟小花種。重瓣種雖然一樣美麗,但是那種美好像又太常見了,跟山茶或玫瑰的型有點像,所以對重瓣種的印象不深,反倒是小瓣種的經驗有趣。大一下那年植物課程上到了台中豐樂公園,那幾年豐樂落成不久,正是紅火的時候,裡頭的各種植栽秩序井然,成排的綠籬一路認過去,教科書似的整整齊齊。一樣樣的記下各種植栽的特色,同時也記著她們修剪成綠籬的感覺。那應該算是我們初學時,較有系統的植栽設計課程之一。
小花種的黃梔別名是水梔子,不知道當初命名的考量是什麼,這種山山水水的聯想感覺還挺不錯,也加深了不少印象。雖然是小花種,該有的特色卻一點都不含糊,開花的時候香味四溢,葉片也同樣油油亮亮閃閃動人。不過不知道為什麼跟水梔子的碰面也就只有那一次,日後跟幾個朋友談起,知道小花種黃梔的固然很少,知道水梔之名的人就更少了。
話題回到黃梔,我自己很固執的喜歡山黃梔這個名稱,也許跟山有關係,好像她生來就應該在山上而不是綁手綁腳的栽在盆子裡。傷心咖啡店之歌裡面有一個角色「明子」,小時候以黃梔為名,叫做克魯娜,雖是個悲傷的角色卻令人印象深刻。另一篇網路文章中也提到原住民對黃梔的喜愛,那種除非影響生計否則不可砍伐的說法真好。
或許幾個十年後退休了,應該在山上種些山黃梔跟水梔子,讓春夏之交的山頭「變成花瓣之中的神秘宮殿」。
-
圖片來源:
1.圖說城市、2.月桂狼之拈花惹草、3.明心
延伸閱讀:
芳香撲鼻的梔子花(上)、芳香撲鼻的梔子花(下)、命名典故、《梔子》:「梔子比眾木,人間誠未多」杜甫、《傷心咖啡店之歌》段落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