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相片引自愛吃玫)
回憶起阿勃勒的時候腦海裡不是它那黃金般的花季,反而大多都是第一次見面時,那亂七八糟的樹型。
認識阿勃勒是在東海建築系館前面,恰好輪到初秋時節,稍微有些落葉,果莢也大多都已經成熟泛黑,少數掉光葉片的樹枝亂翹著,跟一根根垂下來的果莢互相對照,結果就是整棵樹好像早上剛睡醒的頭髮一樣,唏哩呼嚕的亂成一團。撿起地上的果莢一敲才知道,成熟的果莢脆的很,輕敲就斷,裡頭黑黑黏黏的,還有一股異味,害我瞬間開始討厭阿勃勒。
阿勃勒原產於錫蘭、印度,葉片是羽狀複葉,葉脈細且多,並不難認,況且那一頭亂髮要認錯大概也不容易。果莢是長棍狀,長的可以到六十公分,直徑也有兩、三公分,是黑板樹果莢的好幾倍。嗯,如果拿來當教鞭打人應該也挺痛的。
第二次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台中的健康公園,那一次倒真的扭轉了印象,因為是初夏去的,整路上滿滿的黃花,一大串一大串的風鈴掛著,風一吹,簡直像下起黃金雨一樣,雖然花期不長,但總覺得那一瞬間的驚豔就可以讓我們等到明年,並期待再一次相同的感動。
我覺得因為是產於熱帶地區的關係,阿勃勒的生長比較快,樹型較亂,枝條也較為脆弱,當行道樹用的時候,可以讓栽植的間距短一些,或者是三~四棵成角型或方形的方式種植,像Dan Kiley在林肯表演中心種的那樣,或許會是個不錯的嘗試。
(圖片引自Tim)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