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相信的事》入手了,對照著當初知道消息當下的興奮感,現在卻彷彿在奉行慢讀主義般,將這本以白色為基調來設計的書,捧在手上細讀。書沉沉的,比想像中要來的有份量。
整本書的設計相當簡潔有力,紙張磅數也偏重,於是字裡行間就不會有灰黑的討厭暗影。唯一稱的上色彩的是封面內頁作者的口紅(我猜想那也是故意設計的),其餘的部分就像作者的文筆般,在看似簡單的平鋪直敘中透射出光亮。我傾向於形容張惠菁的文章是一匹匹美麗的織品,是藝術也是生活用具,用一種最貼近日常生活中的狀態,給予瑣事一種更深刻的、印在時間裡的記號。瑣事並不僅像牆腳的灰塵般的不受重視、一揮就走,而是更加有重量的圍繞著你,並組成了你的世界。
另外一個特別的設計跟這本集子所收錄的內容有關,裡面的內容是過去一年半內在週刊裡連載的文章。作者將其分為兩部分,關於家人的文章與其他部分,並清楚的用兩種不同字體區分出來。將本來隨著月份而積累起來的文章,按照作者的想像,那些「關於愛以及死亡。關於這兩件在時間中重複的發生,但我們經常都不知該如何去相信的事。」,在脫離了時間的軸線後重疊成另一種次序,重疊成這本集子。這點很輕易的從目錄中可以區分開來,唯一逸出讀者想像規則的是最末篇-有人在家。在書店翻閱的時候我想著,為什麼最後一篇是這樣的,倏然的結束,不像別人的文集一樣有後記、廣告...等瑣碎的、漸漸的‘淡出’而是就這樣結束。於是乎整本集子中幾乎沒有不屬於作者的文字。飽滿的近乎滿溢。
我並不是一個很用功的書迷,縱然面對的是我最喜愛的作家,所做到的也就是每隔一段時間將堆疊的亂七八糟的週刊,卷末那包含劉大佐、張五常、黎智英、駱以軍等常看或陌生的連載割了下來,放進透明封套裡收集著。又因為週刊的來源取決於我姐幫我預留的本數以及我回家的頻率,常常形成一種散落的錯置,2004.10.07的「離婚」下一篇是2005.05.12的「孩子氣的夏天」。也就這樣順著時間的記號回憶那閱讀當下的狀態,當軍人、當學生、當上班族、當米蟲;在想念、在閒晃、在鬱悶、在快樂的狀態。
而當我翻著書,再次觀看著這些文章所透射出來的光亮。那些當初忽略的細節一一浮現,「每再重讀一次,都比前一次更看見了什麼。像是認識一個人的過程,從遠遠地看見了,到走進看清他臉上細部的紋路,乃至經過十幾二十年的交情,在愛恨競爭怨懟感激種種關係中累積了對這個人的一種具有景深的理解。」,這種多層次的關係總帶給我不同的感受。
我依舊沒能告訴你她的文章給了我什麼樣的影響,我所能夠形容的是每次翻開這些集子的瞬間,周圍突然安靜下來的狀態,這時候,會有個引路人帶領你,去看穿「這世界的甜蜜、詭詐和不仁」。
--
後記
你不相信的事讀後感當然寫完了,但總覺得還有些什麼可以說。
這晚藉由路人九的網站連結到她的鄰居去,見識了許多我曾在發條橘子網路讀書會裡頭讀到並記下的名字,果子離、糊塗塌客、昆布、黑調公關等,還有黃小黛,一個文章的質量均佳的部落格。遂又向外延伸了一票隱身出版社、記者、編輯之林的眾家高手。
於是睡前又拾起了書看了兩篇,突然理解到一個事實-專欄的篇幅。2000餘字的篇幅其實是有限的,於是乎在一篇篇的專欄背後似乎有更多沒有被述說出來,又如同作者所言,每個禮拜兩天的時間結界彷彿太長,長到足以脫落一整周的時序,並反覆記起那前世的記憶;又好像太短,短到必須在結束之前重新建立起與"一些什麼"的關係。
有些可惜;但又未嘗不是幸好。
於是乎過長的故事得到文字精煉的提昇,過短的故事得到更多面向的可能,如「樹洞物語」以及「比虛無多一步」。過長或過短的擷取同樣給了更加深遠的聯想,也提供了更加深遂的慢讀可能。
ps.妳當然可以看的出我在為我喜愛的作家講好話,不過這是我的世界,我高興就好,如果不小心HIGH到你,那也很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