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logue between Curitiba and Taipei(A):
Creative and inexpensive Solutions to Create High Quality Urban Living
Source: Dialogue No.98
資料來源: Dialogue 雜誌98期
Jaime Lerner :建築師、願景家、庫里奇巴市前任市長
庫里奇巴(Curitiba)是巴西巴拉那州的首都。大約有160萬人口(2001年統計)。 包含了26個自治市的都會區中,總人口達2.7百萬 ,城市在海拔3120英尺以上的高原。
----
庫里奇巴給台北的啟發
Dialogue(D):這是您第一次到訪台北,請問您對於這個城市的初步印象如何?
Jaime Lerner (JL):我並不想提出一個表面的印象,因為我在這裡停留僅僅兩天,行程十分緊湊,因此我不太有時間沈澱這個問題,但我喜歡這個城市的尺度,我喜歡某些街道、非常好的林蔭大道,我不知道你們是否認為那是林蔭大道,但我喜歡它們。這個城市具備所有成就一個偉大城市的資源、以及很豐富的潛力,因此型塑出如此的多元文化。因此,我喜歡這個城市及她的多樣性。
D:在許多訪談中,您提到庫里奇巴的成功在於簡單明瞭的都市計畫與執行,當前世界上很多城市,如同台北,皆視庫里奇巴為一個參考的典範,當您面臨一個城市的癥結,請問您如何精準的解決問題?一切如何開始執行?這些對策的邏輯過程為何?
JL:有件事情對於每一個城市都是重要的—成長的架構是什麼?它是有機的嗎?城市必需具備某種成長的結構、以及某些設計,因此我首先想要瞭解的就是這個城市成長的架構。其次是都市中人們賴以維生的資源,我認為這是在任何城市中皆須被解決的兩個重要課題,為什麼呢?重要的是必需要有設計、有成長的架構、以及整個都市的脊柱,因為如果你從事一項設計、你便會有某些優先次序,我常將都市設計形容成一種奇妙的考古學,試圖連結起城市中所有重要的價值,包含所有型塑城市歷史的舊市街、道路,試圖以公共運輸、土地使用等系統,架構出一個城市重要的脊柱、設計、甚至是新的涵構:試圖在每個城市當中尋找出兼容生活與工作的架構。
我嘗試定義一個人性化城市時,我傾向將其定義為功能、所得、年齡的整合,因此,倘若你期望營造出人性化的都市,具備各種功能、融合不同年齡層、不同收入的社會階層…你混和的越多,這個城市將愈人性化,我理解到世界上、及美國部分城市,他們將都市的功能分開,區隔出居住、工作、休閒區域,這對城市並不好,這是對於自身能量的浪費,何以所有歐洲城市都比美國城市好?正是因為他們不屬於此類,眾多城市組合成一個國家、眾多街道交錯出一個城市,如果你們擁有混和使用的街道,你們便有一個好的城市。
我同時也喜歡感受城市的認同,一個城市如同家族畫像,既使你不喜歡你叔叔的鼻子或是你姨媽的肚子,你永遠無法撕毀這張畫像,因為你也在裡面。這便說明了認同為何是生活品質最重要的構成要件之一,所有的城市都是相同的情況,不論是富裕或貧窮的國家,同樣必須面臨以下問題:移動性、永續性、與城市的認同,因此城市規劃應該要延續舊有道路、以及自身的歷史,如果能銘記在心,你便能同時擁有一個好的城市,並且你必須緊扣住市民的凝聚力,包括目前居住的市民、以及下一個世代,這意味著環境的關懷非常的重要。
普同的都市問題與解決之道:溝通與共同責任
D:我相信您在到訪不同城市時,都會面臨到某些不同於庫里奇巴情境的問題,以台北為例,食物、可及性、移動性、街道上的孩童等問題並不那麼普遍,正如您剛提到的凝聚力的問題,請問您如何提升庫里奇巴的凝聚力?如何讓草根階層的民眾、中央政府或市政府確實地分擔這樣的共識與責任?我相信在庫里奇巴的計畫中勢必也面臨到同樣的問題,在您的經驗當中,什麼是真正促使各部門溝通或讓人民理解城市使命的第一要素?
JL:首先,你必須做好良性溝通。有時候我被問到究竟是如何達成,我時常回答到,你必須提出一個劇本、一個構想、或計畫,讓大多數人理解及嚮往,因此你必須提出一個富有吸引力的劇本,儘管必須關照到政治力量,但當他們瞭解到這是多麼富有魅力,他們會幫助你實踐它。
第二,必須瞭解到關鍵的主要議題,你必須有政治決心,其次是凝聚力、而不是浮誇之詞,你必須替人民著想,瞭解他們的問題,不要分裂不同族群、不可操弄,我寧可偶爾戰敗,也從來不嘗試操弄政治;接著就是好的策略,你必須瞭解什麼是重要的、基本的原則,包括基本的構想、願景、什麼可以被改變、多數人的問題、每一個社區的重要課題,這十分重要,唯有結合需求與潛力、才能付諸實現,而每一個社區有各自的需求,倘若你只跟隨著需求,那麼你將無法改變任何事情。另一方面,如果僅是著手進行大計畫,你會遠離群眾,因此一個介於需求與潛力之間日常上的平衡,是一個好的策略。
此外,每一個問題都有其各自「共同責任」算式。倘若沒有資本,就讓我們來面對、並瞭解這個算式該是如何。之前我們缺錢購買完整的運輸系統車隊,我們需要兩億五千萬美元,那麼這個算式會是怎樣?我們的城市需要這個系統,因此我們提出它應該如何運作、以及民間的加入:政府投資開發運輸路線、搭乘設備,而民間投資巴士以及原物料,政府依里程付款、民間投資了兩億五千萬美元,這是一個好的算式。
在我任首長時,不盡然每一個城市都有劇場、歌劇院,這個州有399個城市,因此我們組織了10輛專線巴士,分別針對歌劇、劇場、舞蹈、音樂等主題設計,這些專車在州內往返於不同城市間,某天晚上是歌劇巴士駛往某個城市,舞蹈、或音樂巴士駛往另一個城市。如此一來,某些市民居住在3000至5000人的小城市,原本一輩子都沒看過歌劇,現在他們可以聆聽到好的音樂,我們就毋須在該市建造音樂廳。
另一個「共同責任」的算式是我成立的一個奧林匹克運動會。它不是一般所熟知的奧林匹克競賽,它不需要經費、體育館、或任何設備。97年我體認到我們的州有兩項重要的特色—天然的瀑布與能源廠,那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廠。我們希望突顯出這個區域的潛力—我們的西海岸,是一座周長150公里的湖、以及瀑布,構想是要組成世界自然運動會,我們並沒有推出任何廣告,因為你怎麼能在瀑布前放廣告呢?我們也沒有體育館、沒有任何硬體設備,但我們有84個國家參與,其中只花了一年的時間在世界上傳播,但最後卻有120個電視台播出這個世界自然運動會,在瀑布前昇熱氣球、飄筏、以及各式各樣與自然相連關的運動,這是一個完美的運動會,並且是不花錢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創意來自於當你刪去預算數字末端的一個零,而當你刪去兩個零,你就會有更多的創造力。(上)
----
這個部分有三個我有興趣的議題:混和的城市、城市延續與預算後面的零。
1.混和城市:在都市計畫進行的時候,我們總是傾向於將相同特質的土地使用放在一起,如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等等,優點是方便管理,不論是建築形式、容積率、綠覆率等等都可以給予比較一致的管理數據,讓空間屬性能夠比較統一。另一方面,相同屬性的區塊容易達到彼此間的快速交流,像是商業交易、工業原料運送、住宅與文教空間的搭配等都是其中之一。缺點是空間屬性較為單調乏味,以內湖地區為例,雖然高科技廠辦的進駐引發了一股地產炒作的熱潮,卻沒有真正吸引到在廠區工作的上班族購買房子,內湖區前衛的建築式樣、規劃筆直的道路、高比例的廣場面積,乍看下充滿時髦的都市文明氣息,但園區內餐飲店極少,主要是高價位的連鎖餐廳,區內的生活機能薄弱、仰賴周邊社區供給,內湖科技園區的就業機能並沒有帶來城市文明的好處,隨著下班的人潮退去,入夜與假日時園區內一片黯淡,內湖成為科技雕塑空殼(李亭頤,台大城鄉課堂報告)。涇渭分明的土地使用在管理上方便,卻缺乏人性化的生活面向。那末,我們對於「重劃區」、「新市鎮」的要求究竟是什麼?
2.城市延續:看到這一段的時候,想到兩個新聞,一個是樂生療養院與捷運的土地之爭,另一個是台北是以百年歷史城而有高達118處的古蹟。在樂生療養院的新聞中,最具震撼性的當屬呂副總統的談話:「國家要付出很大的社會成本,你們付得起嗎?」這句談話激起了幾乎所有人權團體與歷史建物保存相關團體的憤怒,這裡不多說,我想討論的是,當一座城市的開發面向考量的是經濟利益,而非忽略城市歷史的時候,究竟能寫出什麼樣動人的故事?能建構出什麼樣的城市認同?當市民的生活痕跡、歷史記憶被開發的推土機所截斷,這座城市要如何擁有市民的凝聚力?(樂生的結局不再贅言,這個國家在這樣的議題上從來就是讓人失望的。)
另外一個新聞是前陣子有學者指出,北市百年歷史卻擁有一百多處古蹟,有過於浮濫之疑。他著重的是,有些古蹟其實是居民對該處的歷史記憶,並沒有建築式樣的文化價值。詳細內容記不太清楚,印象中他並不是批評古蹟數目的多寡,而是懷疑現有古蹟的實際價值,似乎許多古蹟的「居民回憶」比「文化意義」的份量要來的重。台灣的古蹟保存方式一直都有問題,現有的古蹟保存是一磚一瓦都要保留原有的樣式,不得輕易改變。使得古蹟變成標本,僵硬而毫無生氣,週邊環境無法跟它融合,於是就會在紅樓旁出現海產攤。這不只是大煞風景的事,而是居民對於環境整體美學的感受與生活品質的要求問題。扣回JL所言「市民的凝聚力」,當古蹟成了空間中的結瘤,只能看不能用,我無法在裡面體驗到自己寫故事的感動,那要我如何認同?古蹟現在的故事是古人的,不是我的,如果能夠融合起來,感動不是更加倍?
3.最後一句話是最重要卻是我著墨最少的部分,因為,如果刪去預算數字末端的零,以台灣這種工程致富的社會結構來看,怕不引起暴動。工程黑暗面不多說,但是,有錢好辦事,有錢是老大的心態呈現在台灣的都市與鄉村的空間上,就是一堆垃圾。
「節目結束後,離開公司 已是晚上十一點半了,可是台北市基隆路仍然塞車,遠遠看去,有名的通化街夜市燈火通明,人潮滿滿,吃的吃、玩的玩、逛的逛。我常在想,不是景氣很差嗎?怎麼已經半夜了還車水馬龍?還塞車?我去過世界幾十個國家,都不曾見過這種景象。」(鄭弘儀,看看發光的地方)
經濟的追求源於高物欲的生活態度,犧牲的是生活品質與環境品質。台灣幾十年來的經濟奇蹟,成就了一萬五千美金的年平均國民所得。現在拼的經濟,不是經濟,是下代子孫的生命。
- Jan 08 Sun 2006 00:50
庫里奇巴與台北的對話—創新而平價的適居城市方案(上)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