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一直覺得張惠菁的作品現在對我來說已經不太只是單純的一本散文或小說了,可能也是因為這樣,要寫這篇讀書記事比以前幾本要難的很多很多。

今天在網上閒晃的時候看到了「終極邊疆 BLOG」寫的《給冥王星》的讀後感,並在文末連結了許多延伸閱讀。一篇略貶,其餘大多帶著一種冷靜的筆調,書寫著這本散文集以及所延伸出對自身的對照。當然網路書評貶的居少,因為多數人不喜歡就丟掉了,大概也不會費心再講些什麼。之所以提到那篇略貶的主要是我反對他的觀點。

一直以來大塊這間出版社給我的感覺都很用心,不僅費心出了許多好書,難得的是他們在美編上很肯下功夫,總會給書一些不一樣的感受。對我而言這很重要,畢竟自己也算半個設計人,看到將產品融入美學的概念設計,總是高興的。因為我一直覺得聯合文學出版的書背的橘色好醜,不想設計也用白色當底吧,放了顏色又不加以設計,只會讓我覺得刺眼。

貶的那篇也不是說張惠菁不好,而是說大塊「利用編輯加工灌水,過於少的文字量稱起書的厚度,賣出我認為偏高的價格」。對這種看法,我倒覺得挺遺憾的。大塊的書就純文學來說確實稍貴(只是這本250再打九折到底哪裡貴了?),但他的設計的確有加分,他也提到了應該「要蒐錄更多文字、多增添幾篇比較好,而不要大氣的留白、重複插圖來充厚」,我更不能苟同了,只能嘆息說出版社的美編設計真可憐。嗯,如果美編有看到的話,我要說封面的色調真美,酒紅色的星圖非常漂亮,書中的三幅插圖也很漂亮,選用不同階段的冥王星星圖也是為了反映變動的主題吧。

好吧,離題了,雖然本來也就沒有題,只是讀後感寫不出來的碎碎念而已。

我想起了03年寫《楊牧》、《告別》兩篇讀後感的時候,幾乎都是一鼓作氣,雖然可能讀懂或誤讀了什麼,但對於那時候的單純想法以及一口氣完成的俐落總有些懷念與羨慕,但那回不來了。

《給冥王星》這本書封寫著:「獻給變動,和變動中的人」。背面放的是:「日後回顧,我們會說:那時故事還年輕,世界正新鮮,我們柔弱易碎......」

我不是讀書的人,所以面對其他書評可以輕易的摘出書中他們喜歡的句子與書寫感言這件事,我做不到,大約只能模糊的說最喜歡的是「火攻」這篇,「滿城的樹葉」、「果蠅」也蠻喜歡,然後是寫「浪人劍客」那兩篇,是的,喜歡的原因跟主題是漫畫這點成正相關。但比這些更強烈的是一種矛盾的感覺。

一種愛與疏離並立的感覺。

可能是因為我現在的位置,對生命中大多數的事情都微微有相同的想法,而面對我長期閱讀的作家時,原本沒有被注意到的情感被安靜閱讀的態度放大了。我可以隨時翻開其中一篇,面對其中一段,短短兩三行,甚至其中的幾個字,慢慢的看,像一個新認字的小朋友,一字一頓的看,去感受那些鉛字本身、背後以及書寫者可能想延伸的感覺。但這種感覺有時持續很久,有時只會持續兩三秒,然後甚至連那段都看不完就轉頭了。就跟我現在看電影與做事一樣,其中帶著一種對眼前的現實漠然與疏離,甚至有點厭惡的態度。

另一種可能是張惠菁也在變,正如書中所言,對她來說2006是變動劇烈的一年,當下所書寫的文章,勢必反射出了某種程度的作者眼中的與心中的風景。但正如張惠菁所言,「其實,一直都是變化著的;沒有一分鐘停止過。」

所以就讓我用一段「火攻」裡的文章做結尾吧,既使你無法真的燒去你的人生。


有時我想,我們或許也活在某種幻覺之中,受了某些不明的驅策、模糊的召喚,而朝向未來奔去,像一株誤讀了土壤信息的葡萄樹,長成了特定的模樣。有時我們迷惑於一路走來的路途,從過去攀升而來的藤蔓林木,在我們頭頂形成遮蔽,彷彿莽林。

有時必須放火燒去來時的路徑。

在霎那竄起的火光中,你忽然就看到,一直以來迷惑了你的種種幻影,像紙灰在烈焰中最後一次騰起,然後萎頓,化為虀粉,四散而去。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oxglove1109 的頭像
    foxglove1109

    亂講日誌

    foxglove11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