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方才 藉著手電筒的燈光 我看完了聯合文學的新傳記--楊牧 ,我最喜歡的作家-張惠菁-新近的作品 .楊照說 藉由這本書的完成 成就了一個藝術生命.
買了不到七天 且以相當少量的時間分段讀完 讓我自己相當驚訝 看完後 心情沉重不少 那大多來自楊牧處過的世界 他是一位我父執輩那樣年代的一位詩人.透過了傳記 閱讀了些許那樣年代的毛皮 閱讀了詩人經歷的軌跡 前半段 張用敘述的方式 展現了那個時代的矛盾 從平和的生活到戰爭的傳言到逃離家鄉到回家到已然忘記的日語 後半段 詩人成熟了 張在此用了客觀的事實以及詩人主觀的著述來分析 分析詩人的心路
從小 楊牧就沒有與弟妹同樣姓氏的名字 有自己的房間 到了高中 有了詩 也有了距離 詩人與外界疏離著 彷彿透過窗看世界 「上帝關了這扇們 必然會為你開另一扇窗」 可我覺得 就因為是窗 所以詩人無法感覺風感覺雨感覺空氣 詩人透過玻璃窗看世界 詩是楊牧連接世界的方法 詩人有豐沛的情感 透過詩 出口
然後了解到 感性的情愫 原來是由抽離的理性為根基所架構出來的 深沉美麗的感官世界 因為有強大的主觀與極度的自我架構了穩固的根基 楊牧方能深深的探索自我 探索世界 若是沒有輪廓鮮明的主觀意識 楊牧感受到的世界也就不會這樣的令人動容 純用感情建構出來的世界就像泡泡般 美麗卻不久存 將流於空虛而不切實際 我想這也是他能夠維持四十年不間斷創作的原因之一
然而 那樣的抽離 是孤獨也是寂寞 那讓你分裂為軀體與靈魂 靈魂禁錮於高塔中 旁觀 只看得到世界 聽不到 摸不著 五感僅得其一 相對的 軀體外顯於世界 得到五感卻沒有思考能力 她們透過文字交換彼此理解這個世界的方法
那樣的抽離 很冷 很寂寞
然後該說什麼呢 我並不認識楊牧 在讀傳記之前對於楊牧的理解僅僅是高中國文的題解與作者 還不是要抽背的那一篇 以這樣的認知要寫讀後感 我想是太狂妄了 而且 這樣一來 我透過傳記所認識的是我自己 是張 還是楊牧呢?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