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休耕啟示錄」專題系列四
Part1:【農家不賣地 留子孫好山水】

 何榮幸、高有智/巡迴採訪

在休耕農地淪為投機客炒作牟利的年代,真的會有農家笨到集體簽署「不賣地協議」,自綁手腳將土地商機往外推,只為留給後代子孫一片好山好水?

苗栗大湖鄉芎蕉坑的十位農家,在民國八十六年簽下一紙協議堅持不賣地,這項特立獨行的創舉,當時還曾引起騷動。

但之後呢?這些農家是否堅持承諾?他們如何抗拒誘惑?他們的子女能不能諒解?更重要的是,他們對於土地的情感有沒有改變?這一連串疑問,其實才是簽署不賣地協議後真正的挑戰。

◎客家山村芎蕉坑 自然好風光

從中山高速公路下公館交流道,轉接東西向快速道路通過汶水隧道,沿途山嵐清幽嬝繞,自然風光秀緻美麗,彎進大型車輛無法進入的山間小路後,更加令人心曠神怡。

由於農村產業快速沒落,又無法搭上大湖草苺熱潮,這個美麗客家山村的居民不斷外移,從十幾年前尚有百餘戶人家,到後來僅剩二十多戶,而且大多數為老年人,但他們仍保有客家人勤勞作息、節儉持家的傳統美德。

八年前,苗栗客家文史工作者黃鼎松等人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來自台北都會區的女畫家李平,因緣巧合來到芎蕉坑,發現這個可以隱居畫畫的世外桃源,立即買下四公頃田園房舍搬來定居。

外省第二代、一句客家話都不會說的李平,剛開始自然引起芎蕉坑農家的好奇猜疑,但她挽起袖子下田耕作、熱情招呼聊天,很快就化解了老人家的疑慮。

決心以此地為家的李平,更拉著鄰居去報名「社區總體營造研習營」,接著在聯合工商講師王本壯協助下推動「我家住在芎蕉坑」活動,並發動當地農民簽署不賣地契約。

◎首創不賣地協議 十農戶簽署

「其實沒有想像中困難,因為大家都不希望這一片好山好水被破壞,所以很快得到十戶農家支持,反而是不住在這裡的親友有很多意見,農家還得去說服親友們」,李平與簽署協議的農家古政業、林珠京述說當初過程時,眼裡仍然閃耀著快樂喜悅的光芒。

這份台灣首創的「不賣地協議書」開宗明義強調:近年來因工商業發達,財團、商人對土地的炒作,以及濫墾、濫建等不法行為,對於自然景觀、水土保持的破壞日益嚴重。為保護珍貴自然生態環境,並有計畫適度開發地方資源,以提高居民生活品質。簽約農家共同約定,「民國一百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不得出售自家土地」。

不僅如此,這份協議書更規定,如果簽約農家違背承諾賣地,應支付出售價金之二分之一做為違約金;若農家未依社區規畫而濫墾亂建,亦應支付名下所有土地公告價款五分之三做為違約金。

這份不賣地協議雖然只獲十戶農家支持,但芎蕉坑三百公頃土地中,只有六十公頃為私人擁有,這十戶農家的四十三公頃已佔私人土地七成。

簽約儀式舉行時,農家特別邀請當時的省長宋楚瑜、文建會主委林澄枝等官員見證。但典禮上最令人動容的畫面,是簽約農家古政業簡短而發人深省的話語:「我只希望美美的山、好好的水可以保留下去,留一塊土地給我們的子孫」。

儘管如此,鄉公所對農家的決心仍持懷疑態度。當時鄉公所民政課長就質疑,土地畢竟是農家脫困的最重要資產,「萬一農家生活不下去了,怎麼辦?」

◎一紙約定守八年 破外界疑問

八年之後,芎蕉坑農家還是活得快樂自在,他們用具體行動回答了外界的疑問。

「曾經有財團打算在這裡蓋健康中心」,古政業、林珠京透露,農家確實面臨生活壓力與賣地誘惑,「但我們懂得滿足,生活要求不高,既然愛這片土地,就應該守住這片土地」,至今沒有一戶農家違背承諾出售土地。

即使物質生活沒有明顯改善,八年來,竟有當初未參與的農家希望簽署「不賣地協議」,當地已有八個農家修建新房舍,年輕人也逐漸回流,顯示芎蕉坑居民對於未來仍然有願景、有信心。

◎休閒農業新商機 年輕人回流

「年輕人願意回來芎蕉坑,除了因為快速道路興建後,比以前容易找到工作;也因為這裡保存了好山好水,是很好的居住生活環境」,目前是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協同主持人的王本壯如此分析。

林珠京、古政業也感嘆表示,老人家所求不多,無非是希望一家三代可以住在一起,彼此相互照顧、噓寒問暖,「不賣地讓我們可以三代同堂,這是用再多錢也買不到的收穫」。

更重要的是,「不論是九二一地震,無數颱風,還是七二水災,芎蕉坑山坡地生態依然完整無缺。既沒有土石流,大風大雨也沒有帶來任何災害,這裡的原生樹木與多樣生物依舊活躍」,李平的口氣滿是驕傲。

李平夫婦將原有房舍改成民宿,並且經營社區聚會中心、個人畫室、休閒農場合而為一的「天恩農莊」,提供遊客體驗藝文田園、自然生態之旅。

今昔對照,王本壯說,「幸好政府承諾的補助沒有全部進來,否則難保不會增加財團進駐誘因而破壞這片好山好水」。他強調,芎蕉坑農家推展休閒農業是可行的方向,「原本他們的生活,就是可以賺錢的生活,雖然不可能賺大錢,但對後代子孫來說,能在很棒的地方健康成長是最重要的事」。

八年過去了,李平的畫作早已充滿自然生態與農家生活,王本壯也從未婚到孩子長大,唯一沒變的,是芎蕉坑農家熱愛土地、知足常樂的生活哲學。每年四月底芎蕉坑夜晚的螢火蟲滿天飛舞,象徵大自然留給這群不賣地農家的美好恩寵與禮物。


Part2:【休耕演唱會 另類文化反思】

 何榮幸、高有智/巡迴報導

 涼風徐徐的夏日夜晚,金曲獎得主「生祥與瓦窯坑3」走進桃園中壢休耕田間,在舞台上唱起客家歌謠與各類曲目,在地的「白沙岬走唱團」則穿插創作歌曲與台語老歌……

 這是台灣首見的「休耕演唱會」場景,也是文化工作者對於休耕進行的另類反思。

 為何要舉辦休耕演唱會?主辦者兼主持人、全家就住在田邊屋舍的「搖籃工作室」負責人曾年有,先說了兩段故事。

 第一個故事,四十四歲、曾在廣告界任職的曾年有返鄉投入客家文化工作後發現,「我家門前的別人田地原本種稻,兩個孩子在田間得到最棒的自然生態教育,但這片土地休耕後卻逐漸荒廢,我們完全無能為力」。

 第二個故事,曾年有聽到老農父子的對話,老農:「這塊地水泥打下去,以後怎麼再耕種?」兒子馬上回應:「嘜憨呀,水泥打下去變成高爾夫練習場,一年收入就可以扺得上你耕種十年甚至一百年」,他聽了之後感慨萬千。

 因此,曾年有決定舉辦別開生面的休耕演唱會。「農民沒有條件對抗休耕政策,我們就在田中舉辦音樂會,用這種文化方式表達農民面對休耕的苦悶,希望大家聽完音樂後,能夠想想WTO、休耕這些事情」

 六月十九日,曾年有與附近農家在下午先進行社區擺攤、跳蚤市場等暖身工作,原本擔心乏人問津的美濃有機米,一下子就被搶購一空;到了晚間,「台地戀歌之休耕演唱會」正式登場,農民與文化工作者沿著田間小路來到舞台前欣賞演出。

 就在休耕田地中,「生祥與瓦窯坑3」主唱林生祥呼籲台下聽眾,可以多關注前一陣子發生的「白米炸彈客事件」,多想想楊儒門與農村的處境,以及背後深層的台灣農業問題……

 沒有直接尖銳的批判,也沒有激情嘶吼的吶喊,休耕演唱會留下的,是另一種透過音符表達的文化反思與土地情感,在夏日晚風的休耕田中慢慢擴散開來。

(刊於2005.07.13中國時報七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oxglove1109 的頭像
    foxglove1109

    亂講日誌

    foxglove11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