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電腦搬進研究室剛好一星期,趕了兩個報告,翻譯一篇期刊,下載一堆蝌蚪文等待著翻譯。
現在住的宿舍其實很方便,有一個12層180cm高的深色書櫃,兩張堆滿A4紙張、資料夾、咖啡杯的書桌,窗外是台中的夜景,白天亮的不用開燈,無線網路頻寬很夠,藍色的窗簾很漂亮,床頭的小燈很盡責。
但還是把電腦搬到了位於學校的研究室。
自從老師搬了新家之後,把大部分的東西都帶走了。空蕩蕩的研究室僅剩下牆面上的點點殘餘記錄著學長們對於老師的記憶。少數幾本關於文化研究、符號學、以及些許封皮寫著景觀的資料夾隨處散落著,像無主的孤魂。剛進來時有股霉味,也許是雨季的關係吧。
研究室位在2樓的最底端,得要先經過研討室B、圖書館、研討室A旁邊的長走廊,閃過延伸到2樓的大榕樹,舊沙發、藤椅等才進的來。
東向有半個牆面的窗子,冷氣以及兩張桌子。窗子的玻璃是暗藍色的,離地有100公分,有一面能完全打開,另一面因為冷氣的關係長年卡著不動。看出去的第一層是理學院的一樓屋瓦,東海最早的建築之一。再來是理院中庭的樟樹、另一側的屋瓦,以及中央山脈。陰著雨的這幾天,中央山脈抹上層層疊疊的灰藍,映著灰色的天空、發著新綠的樟樹嫩芽,還有粗糙的灰色瓦片。
一開始搬電腦的原因很簡單,這裡有學術網路可以下載期刊全文。不用再經過申請IP、帳號、密碼等繁瑣的認證手續,有一個網絡承認你是學術的、訓練有素的(專家/狗)。後來發現這樣做其實最棒的是,更安靜了。
一次在宿舍寫報告時,因為沒有電腦沒有網路沒有瞬間的喀喀喀,只好手邊抓了幾張紙就開始寫,翻著書,手上的筆刷刷的謄著、動著,直到腸思枯竭才停了下來。寫了3張的手稿,打出來後只有1張A4版面,而且結構挺不完整,是練習不夠吧。記得網路友人"喵"曾說過,當初撰寫博士論文的時候哪裡有電腦,一落筆就是幾張稿紙不停,不像現在打字慣了,反倒把當初的一手好字給忘光了。自己的字是從小被嫌到大的,也曾嫌手酸而寧願打字。現在重新拿著筆寫,雖然思慮還是不夠縝密,結構也處處是漏洞,也就還是這樣吧!
兩個不同的空間,一個是書籍資料滿滿,但是得手寫;一個是網路空間無限,但是眼睛不可以離開17吋的小方框。即將養出的不同習慣會是什麼?
離開網路、MSN、電視跟音樂之後,在這兩邊逡巡的傢伙能夠變成什麼樣子呢?
我很期待。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